2010年1月13日

持戒素食是執著嗎? 衹要"心清靜"就做什麼都無所謂嗎?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云: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慧海,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這是佛的究竟圓覺境界, 佛在這種圓滿境界中當然是不執著的. 那麼, 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云: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云: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相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稀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大般涅槃經》云:

眾生若不護持禁戒。云何當得見於佛性。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深密經》云: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宣說六種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能為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吝, 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 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 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可見, 持戒是完滿六波羅蜜的基礎. 為了達到真正的不執著, 而不是空講口頭禪, 就必須腳踏實地, 從持戒做起.

事實上, 對於未證果的凡夫而言, 根本不能做到真正的不執著. 凡夫若不執著於法, 就很容易執著於非法; 不執著於善法、出世間法就很容易執著於惡法、世間法.

所以, 對於我們而言, 應該執著於善法, 這樣才能逐漸趨向於解脫.

許多人誤解了 "不執著"、"空"、"無相"、"中道" 等術語, 從而產生空見、斷滅見, 以為做什麼都無所謂, 這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四句偈後緊接著說: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云:

佛言。迦葉汝言非也。迦葉寧可見彼補特迦羅如須彌山量。勿得離我而見彼空。何以故。破我斷空執一切空。我則說為大病。而不可救


佛告迦葉。譬如人病其病深重。而下良藥令彼服行。藥雖入腹病終不差。迦葉。此人得免疾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言。於意云何。世尊此人病重故。不可療也。佛言。迦葉, 彼著空者。亦復如是。於一切處深著空見我即不醫。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重病者 令彼服良藥
雖服病不退 彼人不可療
著空亦如是 於彼一切處
深著於空見 我說不可醫

《大般涅槃經》云:
云何罪人。謂一闡提。一闡提者, 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何以故。如世死屍醫不能治。一闡提者亦復如是。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達摩血脈論》云:
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癡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見解。



有些人認為持戒素食是執著, 要破此執著就要破戒喫肉. 殊不知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若素食是法執, 則破戒喫肉就是取非法.

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大佛頂首楞嚴經》亦云: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云: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可見, 持戒、素食、修善等正是入道的門徑. 衹有證得聖果時, 才能真正做到不執著.

另外, 有一種頗為盛行的說法是衹要"心清靜", 就做什麼都無所謂, 這也是嚴重的誤解.

一般人以為衹要自己心態平和了, 心裏感覺較舒服了, 就叫"心清靜", 實際上他們沒有理解"心"的真實含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云: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這裏的"心"其實是指第八識 --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含藏一切, 包括山河大地和我們累世所作的善惡業等, 象電腦儲存資料一樣.



《佛學大辭典》【阿賴耶】:

(術語)Alaya,又作阿剌耶。心識名。八識中之第八。舊稱阿梨耶。譯曰無沒。有情根本之心識,執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沒失之義。新稱阿賴耶。譯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又曰室。謂此識是一身之巢宅也。蓋此識中所含藏之種子為外緣所打而現起,以組織其人之依(外界)、正(身體)二報『三界唯一心』之義,即由此識而立。



《佛學大辭典》【阿賴耶識三種境】:

(術語)一種子。生一切有漏無漏現行法之種子也。二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三器界。山河草木飲食器具等一切眾生之依報也。阿賴耶識常以此三種為所緣之境。

可見, 僅僅是自己感覺心態平和、"清靜", 是無法把阿賴耶識中儲存的惡業消掉的.


而且, 《大佛頂首楞嚴經》云:

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可見, 即使達到一種類似三摩地的心開境界, 仍不能把惡業消掉.

況且, 佛為兩足尊, 即福慧雙圓. 若善功不足者, 則福德不能圓滿: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大般涅槃經》云:

云何菩薩修清淨身。菩薩摩訶薩修不殺戒有五種心。謂下中上上中上上。乃至正見亦復如是。是五十心名初發心。具足決定成五十心是名滿足。如是百心名百福德。具足百福成於一相。如是展轉具足成就三十二相。名清淨身。所以復修八十種好。世有眾生事八十神。何等八十。十二日十二大天五大星北斗馬天行道天婆羅墮跋闍天功德天二十八宿地天風天水天火天梵天樓陀天因提天拘摩羅天八臂天摩醯首羅天半闍羅天鬼子母天四天王天造書天婆藪天。是名八十。為此眾生修八十好以自莊嚴。是名菩薩清淨之身。何以故。是八十天一切眾生之所信伏。是故菩薩修八十好其身不動。令彼眾生隨其所信各各而見。見已宗敬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於淨身。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請大王。要當莊嚴所有捨宅極令清淨。辨具種種百味餚膳。然後王當就其所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輪王故。先當修身極令清淨。無上法王乃當處之。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要當修於清淨之身。善男子。譬如有人欲服甘露先當淨身。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服無上甘露法味般若波羅蜜。要當先以八十種好清淨其身。善男子。譬如妙好金銀盂器盛之淨水中表俱淨。菩薩摩訶薩其身清淨亦復如是。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水中表俱淨。善男子。如波羅奈素白之衣易受染色。何以故。性白淨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身淨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於淨身。
可見, 福德和清淨之身, 也就是說"外功"是必不可少的.


補充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

善男子。若執空理為究竟者。空性亦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何以故。若執空義為究竟者。諸法皆空無因無果。路伽邪陀有何差別。善男子。如阿伽陀藥能療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藥隨病除。無病服藥藥還成病。善男子。本設空藥為除有病。執有成病執空亦然。誰有智者服藥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見勝起空見。空治有病無藥治空。

http://www2.fodian.net/bbs/viewtopic.php?f=5&t=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