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如何讓一滴水不乾涸?

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323/323c1-1.htm

「名利竟如何,歲月蹉跎,幾番風雨晴和,愁水愁風愁不盡,總是南柯。」

這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詞作,字裡行間對人生的苦短與無奈,表現出萬千的情愁。

不僅是鄭板橋,所有會對人生問題做深入思考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感慨。曹操可說是歷史上的大奸雄了,但他也有「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心緒與哀愁。虛度人生不難,,洞破人生不易,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在人生旅程中沈淪。

有位禪師曾寫下這樣的偈語:「未曾生我誰知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來時歡喜去時悲,合眼朦朧又是誰?普賢境界今猶在,雪滿長空花滿枝。」人生的一筆糊塗帳,恐怕只有像普賢菩薩境界的人,才能了然於胸,洞澈人生的真諦了。

有人問禪師:「一滴水如何不乾?」

禪師斷然回答:「滴入大海裡。」

人的壽命有時盡,而人的慧命無絕期,一滴水想要不乾,唯一的辦法就是投入大海裡,把一滴水化為漫無邊際的大海;又把漫無邊際的大海化為一滴水。禪師的應機與智慧,不得不令人敬佩。

趙州從稔禪師對眾弟子說:「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學佛的人要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徹悟。

能「心包太虛」,就能合天地為一如;能「量周沙界」,才能化萬物為一體。這不正是「一滴水即大海,大海即一滴水」嗎?不正是「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嗎?

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群體中;把個人的生命化為群體的生命,把群體的生命化為個人的慧命,這樣,個人的生命那裡會乾枯,就像已經滴入大海的一滴水,那裡會乾枯的道理一樣。

但如果把個人視為一滴水,把群體視為大海,而要把一滴水滴入大海中,確實也不容易,因為每一個個人的「我執」,往往成為滴入大海的障礙。

執著「有我」,就難以「為人」;能夠「為人」,就不會執著「有我」。所以布施濟人,固有修福修慧的含義,但最重要的,布施還有「破我執、滅我相」的功用。

其實,「我」可分「小我」與「大我」,小我是自己,大我是群體。群體越大則小我越小,小我越大則群體就越小,因此,小我要越小越妙,大我要越大越好,如果每一個小我都能投入大我的群體中,這個群體的大我,才會壯闊流長,個人的生命才會藉大我的壯闊而永垂不朽。

大乘佛教千百年來一直在中國的土地上得到養分,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現在又在台灣大放異彩了。慈濟把大乘佛教的精義詮釋得貼切而動人。「慈濟人」把「滴水入海」的精神,匯聚到大乘佛法的教義中,讓大乘佛法的教義更光彩耀目,直接受益的是苦難的眾生,間接受益的是有限形體的個人。

我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一滴水要想不乾,就設法投入浩渺的大海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