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百界千如,此境即空即假即中
【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此境即空即假即中。】
所謂的觀,就是現代人所講的看法、想法,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看法,在哲學裡面稱之為人生觀、宇宙觀。你的看法是不是正確?是不是事實真相?如果你所看的確實是事實真相,你觀念是正確的,佛家講“正知正見”。如果你的看法、想法,跟事實真相是相違背,在佛法裡面叫“邪知邪見”。邪知邪見是你看錯了、你想錯了。事實是什麼?事實是一念自性。這個地方的一念,諸位要曉得,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真如。二念就迷了,二念就變成阿賴耶識。諸位要曉得,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諸佛菩薩永遠保持一念,凡夫一念才起來,立刻就墮到二念,所謂的是三心二意,落在三心二意裡頭。三心是什麼?阿賴耶、末那、意識,這叫三心。二意就是指末那、意識,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落得太快了!
一切眾生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都是一念,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佛成佛,為什麼說大地眾生同成佛道,就是這個道理。哪一個人,我們以人來做比喻,六根接觸六塵第一念不是真心?第一念跟諸佛如來的正知正見,沒有絲毫差別。可惜的就是第一念才起來,立刻就變成第二念,錯就錯在這裡,這個速度太快了,幾乎跟第一念同時起來,落到第二念。第二念是什麼?分別、執著、妄想;第一念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能夠保持一念,這個人就是佛,就是法身大士;保不住,立刻墮落在二念裡面,墮落在三心二意裡面,這個人就叫凡夫;凡聖的差別在此地。一念住一真法界,三心二意住十法界,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懂得。
“一念具足三千性相”,三千性相怎麼講法?這是《法華經》上講十法界、講十如是,這個在此地不必多說。十法界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而且每一個法界裡面又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有十如是,所以叫“百界千如”。再從時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講千如,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三千性相,百界千如”,這兩句話代表什麼?代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事萬物,把這些道理、現相、作用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一樣也沒有漏掉,這是性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也是這兩句的意思,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大家好懂。
這個境界,“即空、即假、即中”。從體上講是空的,《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得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大家知道三心不可得。這是說能現不可得,所現的是現相,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是假。《金剛經》末後偈頌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就是假,相是假的,性是空的。相是假的,你要認識清楚。曉得性是空的,性不可得,曉得相是假的,相不可得,你的心就定下來,妄想分別執著再不會生起了。為什麼會有妄想分別執著?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我真能得到,以為這些相真正是為我所得,這是絕大錯誤的看法想法,你能得到什麼?
中觀是什麼?中觀是講作用,雖然相是假的,但是並不是沒有相,有相就有作用。真正明白人、真正覺悟的人,他用中。這個中,就是佛家講的中道,中道才是第一義。儒家也懂得,佛法沒傳到中國來,那個時候中國古聖先賢也知道用中。什麼是中?給諸位說,平等是中,稍稍有一點偏差,有輕重之分就不中,像一個天平一樣,稍稍有點偏就不中。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那就是中道,一絲毫偏差都沒有。諸位能體會得到嗎?真誠是中道,清淨平等覺是中道,諸位想想看,古人所謂是“不誠無物”,不誠就有偏差,不清淨一定有偏差,不平等一定有偏差,偏差就不是中道。怎樣用中?我們能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用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給諸位說就是一念,一念是用中。所以這十個字五句是一樁事情,你要把這五個分開,你就不是用中,你就不是一念。
這個地方講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念,盡虛空、遍法界是用中。為什麼你要用中?道理就是在體是空的,相是假的,就是這麼個道理。今天眾生,包括我們自己,為什麼會胡思亂想?為什麼會有妄想分別執著這麼堅固?妄想執著不能舍棄,還要這樣堅固下去,在佛法裡無論修什麼樣的大功德,實際上都是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什麼才叫功德?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所修的一切福都變成功德。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功德就沒有分,這是跟大家講真話。一般人都是修福,哪裡有功?什麼時候分別執著少了,心地清淨了,那叫功德。如果還是雜念紛飛,妄想不斷,你想想你的功在哪裡?
我們講一個最淺顯的例子,持戒有功,禪定是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你持戒不能得定,你修定不能開慧,那都不是功德。不是功德變成什麼?變成福德。持戒得人天福報,修定得色界、無色界的果報,都變成福德邊事,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福德不行。六祖在《壇經》裡面說“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指什麼?生死大事,修福不能救。何況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我們今天連福都沒有修,簡直就是天天造罪業,妄想分別執著這麼嚴重,所以連福德都沒有。我們要認識清楚,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從早到晚干的是什麼?我們將來的前途果報在哪裡?自己冷靜去思惟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需要人告訴你嗎?還需要向人請教嗎?
真正覺悟的人就老實了,什麼叫老實?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處事待人接物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不再想,也不再說,他的心定了,這是功德。心定了的人就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恆順、隨喜裡面成就自己的清淨心,成就自己不污染。恆順眾生,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叫恆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在內心裡頭講,事上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要知道這個時候,分別即是無分別,執著即是無執著,因為分別執著是順眾生的,不是自己的,自己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順著眾生的。這就是永嘉所講的“分別亦非意”,他沒有落在意識;換句話說,他分別執著是一念。我們分別執著是二念、三念,是從三心二意裡面起分別執著,這個麻煩。人家是一念裡面的分別執著,那是隨順眾生,這個人是佛,這個人是菩薩。
這些道理,在這些大乘經裡面,我們最近所講的,共同學習的《華嚴經》、《無量壽經》跟《地藏菩薩本願經》,都講到很多。《華嚴》往後,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還要重復無數遍,說得深、說得廣。佛菩薩無非是希望我們能夠回頭,能夠覺悟,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清涼大師說的無障礙的境界,就是不思議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由此可知,所有一切障礙從哪裡生出來?從妄想分別執著裡生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事事無礙。無礙就是大自在,大家《心經》都念得很熟,《般若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他為什麼得大自在?就是他能“觀不思議境”,他能永遠保持一念,所以他得大自在,大自在是如來果地上的受用。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得大自在,圓教的佛果。上根人一聞徹悟,他就入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立刻就轉過來。這一轉,跟諸佛如來、跟法身大士無二無別,這叫圓頓大法。
我們能不能轉得過來?完全在自己。我們自己曉得,我們不是上根人,我們是中下根人。但是上根根性是可以培養的,培養的方法,就是一乘了義的大經不斷的熏修。熏是理論上的熏習,糾正我們錯誤的觀念;修是行持上的相應,以佛陀在經典上講的一些方法境界努力去做,希望把它做到,不能做到百分之一百,做到百分之一、百分之二也好;總而言之,一定要發心去做,天天去做,年年去做,鍥而不舍。這個樣子,不知不覺境界就轉了,就提升自己。不從觀念上做一個轉變,從行持上做一個轉變,那就難了,那就所謂是“可望而不可及”。這個關鍵,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能不能克服?凡夫長劫輪回,修行不能證果,什麼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不能克服自己,沒有克己的功夫,這失敗了。
我們真正想做克己的功夫,從哪裡下手?諸位自己好好去想想。從不打妄想做起,從不說話做起,決定有效果;多說一句話不如少說一句話,少說一句話不如不說話。佛家修行為什麼講求止語?你看念佛堂“止語”,禪堂“止語”,這是諸位常見的。講堂雖然不掛止語牌子,也是以盡量不說話為妙。說話是發問,有疑一定要問,世尊當年講經說法,大半都是解答學生的疑問,解答聽眾的疑問。除了發問,沒有廢話,除了研究討論,也沒有多話,這個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叫道心。我們凡夫難,難是對這個有意見,對那個也有意見,意見特別多,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是即空即假即中,不曉得事實真相,意見就一大堆,意見永遠不能斷。
諸佛如來在一起,千年、萬年、無量劫,沒有一句話好說,沒話說。諸佛跟諸佛見面,禪宗裡頭有個形容詞,“口掛牆壁”,沒事了。凡夫跟凡夫意見,千年萬世都扯不清,原因是不了解事實真相。用中,什麼是中,你要搞清楚。如果你要把中跟兩邊對立起來,從兩面多了個中,那個中還是邊。空有是兩邊,中道跟空有兩邊對立又變成一邊,不是中。中是一念,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是中,唯有上根人才會用中。如果說跟空有兩邊對立的中,我們都會用。我們用了還出毛病,為什麼?誤會了,那不是中,還是邊。